新闻中心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造价控制与地震损失之间也有关系?

2016/8/16 15:48:42      点击:

一、日本和厄瓜多尔发生地震

据英国《金融时报》18日撰文称,近日,多起余震在位于日本南端的整个九州岛不断扩散。16日里氏7.3级的地震导致41人丧生,逾1000人受伤,18.4万人被疏散至住房以外。长206米、1970年通车的单孔大桥阿苏大桥崩塌,坠入了下方黑川深邃的峡谷中,如美国灾难片场景。“目前,从熊本到大分县一带,活跃的地震活动还在持续。”30%的房屋已在地震中受到破坏,不适合居住。人们在第二次地震后改变了态度,他们看到了挤压变形的房屋,不愿意回到自己的住所。专家们不得不重新评估此次灾难的性质。
祸不单行,当地时间16日18时,厄瓜多尔发生7.8级地震(一说7.5级),厄瓜多尔地震已造成77人遇难,另有588人受伤。厄瓜多尔进入为期两个月的紧急状态。世界上两个国家同时发生地震,实属罕见。
二、日本先进的抗震技术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地震特别是大地震的破坏力巨大。地震本身是不死人的,地震所导致的建筑倒塌才造成人员伤亡。抗震优先考虑的是地震来了,建筑不受破坏,或即使破坏也可修,这样才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日本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其中6级以上的地震每年至少发生1次。频繁的地震灾害使日本的抗震技术快速发展、完善,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抗震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技术体系。
一切的实践来自理论,而理论又是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炼。
20世纪初,日本学者大森房吉提出近似分析地震动影响的静力计算法。
1914年佐野利器于发表《家屋抗震结构论》,首先提出了“抗震结构”的概念,并创造性提出了用“静态”的水平力,代替“动态”的地震力的“度震法”,来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为现代结构抗震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1922年,内藤多仲发表《框架建筑抗震结构论》,提出用剪力墙加强结构抗震性能的理论,从而确立了“刚性抗震”理论在日本的主导地位。
1951年,河角广博士发表《我国地震烈度的分布》,提出按照“地域”与“基础地质构造类别”来规定设计震度。
20世纪60年代,武藤清利用计算机分析地震观测数据,提出了利用建筑结构的柔韧性吸收地震力的、以“振动论”为依据的动态设计方法,即所谓的“柔性抗震结构”理论。
1981年新的“抗震设计法”实施,其特点是规定结构设计,不仅要考虑建筑沿高度分布的“水平剪力系数”和建筑物的“振动周期”,而且还要同时考虑多发性中小地震发生时的允许应力与大地震发生时的结构安全性。
1998年《建筑基准法》对建筑结构设计理念,从原来的“型式规定型”调整为“性能设计型”。
 地震的发生是不能阻止的,日本能把地震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三、抗震投入不足是因为人类耍小聪明
日本建筑的抗震技术和抗震性能世界一流,但仍不可避免地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果中国发生同样级别的地震其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至少是日本20倍,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人类已经基本掌握地震的本质和规律,但对地震的发生仍然抱有侥幸心理,对抗震方面的投入依然不足。地震虽频发,也是几年几十年甚至于上百年才遇上,这如何是好?这其实是人类与地震的博弈。如果地震不发生,那么,所有的抗震投入岂不浪费?所有的抗震措施均变成无效投入。聪明的人类在寻找投入与损失之间的平衡点,但大自然未必就会按人类的思路出牌。地震的发生是偶然的突然的随机的不确定性的,人类暂时还预测不了地震,地震预测是世界性难题,比股市预测更难。人类对人性尚能多少有些了解,而对自然性人类如何把握?
地震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对地震的预防切不可掉以轻心。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国人往往在抗震设计和抗震构造上偷工减料,以降低造成,获得不当利润。
建筑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最关注的焦点是什么?是成本。都在追求最优造价为目的,进行“优化设计”和“优化施工”,不惜降低抗震性能,降低建筑标准,降低结构安全。如果建筑在地震中倒塌了,那么,所有的“成本节约”反而成了最大的浪费。
四、造价与抗震有关系
我国地震设计标准相对过低,相当部分开发商为了控制造价,往往要求限额设计;当然也有结构设计师迎合业主的要求而降低设计标准,与国家规范打擦边球。有时又走极端,糊弄对成本造价不敏感的业主,设计成肥梁胖柱超筋,既浪费又使结构丧失延性,也会削弱抗震能力。
结构优化公司往往以减少含钢量降低造价为唯一目标而忽视结构安全性,进行过度优化,而不一定追求整体最优。
有些审图公司流于形式,似乎只是在履行一种必要的程序,而不对设计进行严格把关。

有些施工单位偷工减料,譬如钢筋瘦身、节点无箍筋等严重影响抗震性能的恶意或无知行为;不少监理单位形同虚设,或与施工单位相互勾结一起造假,或由于自身专业水准有限而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建筑材料假冒伪劣以次充好,大量不合格材料大量流入工地。


关键是成本控制的效果能立竿见影的,而抗震的效果需要地震来检验,而地震来不来还不一定,谁还去关心抗震?


项目建设工程中的设计、成本、施工、监理等诸多因素叠加必然使建筑的抗震能力减弱,结构安全储备低,没有足够的结构安全冗余来抵御巨大的地震能量,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一旦地震发生就是大面积的房屋倒塌和成千上万人的伤亡。
我们的大多数购房者是从来不关心也不懂建筑物的抗震等级和具体设计细节,其实结构安全才是建筑的核心、根本和灵魂,结构安全是居住者的生命保障。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房子里度过。购房者只关注外在的东西,也往往被一些花哩胡俏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被似是而非的概念煽动。外在东西当然重要但相对于结构安全永远属于次要地位。
五、抗震的极端重要性
我接触到许多有漏洞和缺陷的结构设计被用于施工。我也多次呼吁要加强抗震设计提高结构设计标准。目前国内也没有完全成熟的抗震设计理论,大多是基于抗震概念设计。即或如此,如果是按照现行的抗震规范也可避免和减轻地震造成的灾害。
根据抗震设计规范设计的建筑, “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底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要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要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用生命的严重破坏。

但严峻和无情的事实是2008年汶川地震,建筑物发生了大面积整体性倒塌,根本就不堪一击,抗震设计形同虚设。1976年唐山大地震给国人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